English

达标排放为何未带来水质好转

——关于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思考(二)
2001-04-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2000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在“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下,我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了15%,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规划目标;全国23.8万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重点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33个城市地面水环境质量和22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实现了按功能区达标。

这些数字说明,“九五”期间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一控双达标”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业污染源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与此相对应,环境质量应当出现好转。但是,实际情况让我们感到失望:我国重点治理的河流湖泊水质未见明显改善。

2000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滇池的水质仍然很差,内海为劣5类水质,外海为5类水质,属重富营养化,到了夏季蓝藻极有可能再度大暴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网于2000年1月对流域99个断面进行了同步监测,结论是:太湖湖体按17项监测指标评价均属劣5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环湖主要河流也均为劣5类水质。淮河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今年1月29日—2月4日的监测结果显示,6个监测断面中有4个是5类或劣5类水。

更让人惊心的是,因水污染造成的事故仍然时有发生。

2000年5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十里井村一名17岁的少年在村外七里长沟提水时,不慎落入水中,附近工厂的职工和路过此地的数名农民相继跳入水中抢救,结果是5人当场死亡、1人在医院抢救时死亡、4人中毒。经过尸检和专家分析,造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被严重污染的河水中散发出大量硫化氢气体,使提水少年和赶来抢救的人员中毒窒息死亡。七里长沟无罪,祸首是污染。近年来七里长沟成了阜阳市的主要排污沟,城区大部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由此排入颍河,长期的严重污染使七里沟变成了“害人河”。

今年1月8日,因为遭受严重的水污染,河南省驻马店市养鱼户张公瑾放养在水库里的鱼,几天之内几乎死绝。东挪西借凑来的38万元投资款变成了20万斤死鱼,张公瑾痛不欲生。

这似乎很矛盾,“一控双达标”的治理任务完成了,为什么水质没有得到改善呢?在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的有关人士后,记者找到了答案。

一控双达标的治理任务是“九五”初期确定的,制定的是低水平、初步的治理目标。200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以1995年为基数确定的,1995年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最高的年份之一,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当时需要大幅度削减排放总量,也就是说总量控制计划是一个初步的,没有与环境质量挂钩的计划。这个计划即使实现了控制目标,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然很大,远远超出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有专家提出,如果再减少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就能与环境容量相符合。另外,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城市环境功能区的达标也是以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治理技术水平以及污染水平来确定控制那些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中的大气,只控制了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中的两项或一项;水的控制削减以COD(化学需氧量)为主,有些行业加上了控制特征污染物,如化肥行业加上了氨氮,有色行业加上了重金属,但大多数行业只考核COD减少了多少;城市功能区关于水污染的控制指标也主要是COD。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总磷和总氮不在“一控双达标”的严格控制排放之列。另外,一控双达标主要要求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农村农业污染没有严格、具体的控制要求。而在那一条条污浊的河水中却都是“五毒俱全”,不仅有COD,还有溶解氧、总有机碳、氮、磷、生活垃圾等多种污染物。尽管经过治理后COD有所减少,但是水污染仍然十分严重,水质不可能有明显改善。

上述情况,让我们认识到达标排放仅仅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开端,更艰巨更复杂的污染治理任务正等着我们去完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